暑假到了,很多同学都可以在放假期间好好休息放松心情,也有不少同学选择在假期找些兼职,挣点零花钱。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同学们缺少社会经验这一弱点来牟取利益,处处设“坑”。除了骗钱外,有些“兼职”甚至会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违法犯罪的“帮凶”!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关于暑假兼职的诈骗案例,帮助大家看清虚实,以防被骗。
【案例一:买卖电话卡和银行账户】
高中毕业生小张,看到网上有人以每张500元的价格收购银行卡,这对于处在求学阶段又缺少收入来源的他来说,无疑是笔可观的收入。于是小张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去银行办了4张银行卡。转手交易后,他获得了对方支付的2000元。
一年后,民警找上门将其刑事拘留,原来是犯罪分子将他的银行卡用于电信诈骗。鉴于上述情况,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对小张判处有期徒刑。
检察官提醒
很多诈骗手法就是利用学生年纪小、社会经验不足等弱点,以一些蝇头小利为诱饵买卖学生的个人信息,同学们一定要记住,像电话卡、银行卡这些绑定了个人信息,进行过实名认证的物品,不要给其他人随意使用。
【案例二:帮助诈骗分子“洗钱”】
高中毕业生小黄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广告,“日薪千元”几个大字使他立即开始“在线咨询”。得知只要帮忙取钱、转账就可以拿提成,他便将自己的银行卡及密码给了这家“公司”。
当小黄还沉浸在自己的发财梦中时,民警找上了门。告知其因为将自己的银行卡提供给他人用于“跑分”洗钱,并在过程中提供刷脸、取现等帮助,已涉嫌帮信罪。
检察官提醒
诈骗分子骗来的赃款,需要通过渠道“洗白”才能真正到手使用,俗称“洗钱”。涉及“洗钱”的兼职有多种,比如提供银行卡帮助转账;如到银行取现、上门到他人手中拿钱,再转给上家等等。大家只要记住,凡是需要使用自己个人银行卡给他人转账的兼职,很可能就是在帮诈骗分子“洗钱”。
【案例三:冒充客服电话引流】
缺零用钱的大学生小陈,想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找兼职,被一份标注着“线上推广经理”的工作吸引。“线上客服顾问”定期向小陈提供一批电话号码及微信群二维码,按所谓的“客户名单”逐个拨打电话。告知“客户”添加指定微信、 QQ等网络通讯方式便可获得提成。
直到民警找到小陈时,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沦为诈骗分子“引流”的帮凶。
检察官提醒
同学们一定要记住,天上不会掉馅饼,大多数工作收入的多少与你个人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的,还没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你,就遇到了“日薪千元”、“带你走上人生巅峰”、“躺赚”的工作,这些都是不法分子不切实际的噱头罢了,大家要看清现实。
看似门槛低、来钱快的“兼职工作”
绝大多数都是违法、违规的
同学们千万不要尝试!
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
并注意保护好自身权益